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應用-社群商務應用(三)

(四) 社群商務的重要性



1、 對買方而言:解決海量商品的問題


電商平台或網站一直都採用「圖書分類法」般的方式,先以「頻道」、「欄目」進行分類,再輔以「標籤」增加彈性,一一將商品排入虛擬貨架。商品不多時可以採取此方式,就如1994年的Yahoo!單純各個網站目錄就便於使用;但如今在海量商品時代,索引顯然不夠,使用者必須依賴搜尋引擎。網購平台通常會提供站內商品搜尋引擎,但相對於Google主要採用PR值(網頁重要度)的邏輯,網購平台的站內商品搜尋結果排序無論採取賣得多的排前面、利潤高的排前面、下廣告的排前面或最低價的排前面,往往都不是最有利於消費者的邏輯,於是站內搜尋仍然不符需求。社群商務明顯能夠幫助消費者更好更快地找到他想要的好商品,因為透過社群,以下關鍵要素能夠快速自動呈現:流行程度、網友評價、應時應景、權威推薦…等等。


2、 對賣方而言:解決流量稀缺的問題


電商之爭到最後必然是流量之爭。電子商務過去幾年一直有著高速的成長:平台變多,供應商變多,實體店的直營網店變多,網路原創品牌也變多。網路上銷售的商品項目不斷增加,業績必須由流量來支撐,但網際網路的整體流量增長卻顯然已經趕不上B2C電子商務發展的速度,僧多粥少使得流量成本日益昂貴。社群商務能夠實現與否對賣方來說意義重大,畢竟在這電商百花齊放的時代,稀缺性(Scarcity)不會發生在商品,而是發生在流量。沒有流量支持的電商,在未來發展中必然碰到極大的瓶頸。




3、 對雙方而言:解決信任問題


廣告是廠商發聲的管道,媒體是專家發佈的管道,社群是你我發聲的管道。消費者對廣告的戒心最強,也知道媒體可能收受酬金而為賣方所置入,但「社群」是許多個人的集合,操作相對不易,所以消費者對它有更多的信任。


4、 對整體而言:代表增量市場


在社群商務中,會員對某一商品的購買欲望往往會因為其他會員的分享、點評以及圖片展示而被挑動,發生所謂的「誘發性消費」。過去電商都習慣假設自己只需要服務已有明確需求的自發性消費流量;但事實上,隨著電商市場的成熟與網購人口的增加,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流量缺乏明確的購物動機與目的,只是在那兒東逛西逛,看看有什麼好買,被動地等著他人誘發。社群商務的成功可以帶來誘發性消費,創造增量市場、提高整體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總額)。


5、 對未來而言:代表移動市場


如今SNS所獲得的全部使用者時間中,來自行動上網的比例已經達到40%,且因手持設備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這一比例只會繼續上升。行動上網的快速崛起,意味著未來消費者可以更方便地進行比價以及向好友尋求建議,消費決策將在更大範圍受到來自社群的更深影響,而電商也必然會降低傳統的網路廣告模式,而轉向投入新興的社群商務模式。


(五) 社群商務的未來


目前市場普遍認同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是走向C2B(用戶定製)。相對於傳統B2C的所有環節都由賣方驅動,C2B的不同在於由消費者驅動,而社群商務所跨出的正是C2B的第一步:C2C,未來要走向C2C2B,最後則是C2C2B2C。

第一個C即社群商務中的意見領袖,這個意見領袖是抽象的,它可以是專家達人、也可以是某種排行榜,這個C負責教育和引導其他社群成員並獲取他們的關注與信賴;第二個C即社群中的多數成員,他們樂於接受來自第一個C的訊息並且加以傳播;接下來的B不再需要面臨傳統賣方那麼大的風險,直接依照前面C2C的結果設計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包含質與量)的產品,達到降低庫存風險、減少行銷開支、提高經營效率的目的;而最後一個C則是真正完成購物的消費者,是值得B好好照顧其消費體驗,甚至進一步栽培其成為下一循環的第一個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